你所不知道的盐的历史-j9九游会登录入口

盐业史话

你所不知道的盐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8-07-09发布者:大连盐化栏目:历代盐业

发布时间:2018-07-09|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盐,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似乎只是一种调味品。但事实并非如此。曾经一度,盐的背后是权利、阴谋、财富和战争,甚至城市的兴衰也与之相关。

    盐,很大众,却也深奥。《中国古盐》对盐的历史进行追根溯源,对中国盐政和盐法进行梳理,对五彩斑斓的盐文化进行了充分挖掘。中国关于食用盐的记载,可以溯推到夏代,“到了周代,人们已经把咸味作为"五味之一",并用于医治疾病,汉代王莽称盐为"食肴之将",更加突出了盐在饮食烹饪中的地位。”细细读来,类似这样的小知识在《中国古盐》一书中不胜枚举。历代文人墨客以盐为主题创作的文学艺术、各个时期在盐业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各个地区因盐业的开发利用而兴起的盐业城市、盐业会馆及古盐道,汗牛充栋的盐业历史文献、档案、文物等,都为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和制盐的国家,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耕年代,其他6种必需品都可以自给自足,惟独盐是不得不购买的商品,中国最古老的商人,恐怕就是盐商。

  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上,东部出海盐、中部出井盐、西部出湖盐,因盐而兴的城镇贯穿东西南北,如西藏的盐井县、新疆的盐湖镇、四川的盐源县等。江苏的盐城、四川的自贡、山西的运城自古就有盐都、盐池、盐城之称。

  古代中国人称自然盐为“卤”,卤水经人力加工后变成的固体结晶,才称之为“盐”。中国古代最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是在洪荒时代,与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饮一样,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记载都说明了这一点。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最晚在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发现和食用自然生成的天然海盐、池盐、岩盐、盐泉、土盐等是人类食用盐的开端。

  西汉时期,东台先民“煮海生盐”,开始撰写“盐文化”的灿烂历史。东台如今尚现存“安、灶、撇”等地名皆与煮盐历史有关。先后在此任盐官的北宋三名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艰苦创业,千载流芳。其中范仲淹重修的捍海堰──范公堤,工程浩大、名标青史。沿堤而建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等集镇,如今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有池盐。其产地在晋、陕、甘等广大西北地区,最著名的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河东盐池)历史悠久,在《史记》中有记载,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尢于涿鹿,后又“邑于涿鹿之阿”。据专家考证:“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浊泽,一名涿鹿”。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

  另一种自然盐是岩盐,因产于“盐山”故称岩盐。产地在今天甘肃环县南曲子附近和甘肃泉市。所谓“盐山”实际是指大粒矿盐,除了主要化学成份naciqh,因各地质、地层的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也各异,从而出现赤、紫、青、黑、白等不同的颜色。

  盐食用率仅占年产量的10%,盐是分三六九等的。自然凝结而成的具有特殊外形的形盐,则是封建国家礼仪的象征。虎形盐,象征的是威武,一直是祭祀等国家重要活动的珍品。在周朝,虎形盐只有来朝觐天子的诸侯的飨礼才用,平日以饮酒为主或以吃饭为主的宴席就只能用散盐了。在公元1046年,宋仁宗的御试题目中,还有一道关于虎形盐的考题,当时,虎形盐是大宴时招待贵宾的必备品。一直到清朝虎形盐一直是国家礼仪的象征,并且排名在祭祀用品的第一位。

  直到上世纪20年代后,勘探、开采、加工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盐逐渐成为人类开采不尽的普通原料。盐,回归为一种普通调味品和化工原料。

食盐走下神坛,源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化学工业的崛起。作为化工之母,在五种基本的化工原料中,有三种是用食盐生产的,这就是盐酸、烧碱和纯碱。

  新中国成立后,盐产业继续高速发展,普普通通的盐,突然向人们展示了它无比丰富的面孔:食用盐中就有盐分含量比较低的低钠盐、各种特殊味道的调味盐;用于保健的有沐浴盐、洗发盐、泡脚盐;用于清除水垢的活性盐;用于冬天融化积雪的融雪盐,等等。

  今天,中国的食盐生产早已现代化,广泛采用了世界先进的真空制盐技术。食盐的生产厂家也遍布华夏各地,目前,中国每年的盐产量已达8000多万吨,但是只有10%供人们食用。其他绝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创造着无数的精彩和辉煌。

  回望因盐引发的历史,马克·库兰斯基在《盐的历史》一书中感慨:“现在看来,为了盐而打仗非常愚蠢,不过以后的人们看到我们今天为了石油而打仗,也许会有相同的反应。”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