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字的由来-j9九游会登录入口

盐业史话

盐字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2-01-29发布者:大连盐化栏目:盐史趣谈

发布时间:2012-01-29|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盐字的由来

文章作者:刘德法

有了盐,就有了盐的文字。

据说最初造“盐 ”字是仓颉,它起始于黄帝时代,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仓颉有颗包容万物、融会贯通的过人头脑,堪称中华勤于思考的第一人。他以天地、日月、山川、草木为势,得慧于心,得力于人,善于格物致之。

仓颉造字,有两种说法。

其一,有感于黄帝功德说。

据说,仓颉跟随黄帝到黄河之滨的河东盆地,勾起了他一幕幕的回忆。他见过黄帝是怎样经过残酷战斗才击败不可一世的欲夺盐湖的蚩尤,又是怎样代表正义,满怀一腔愤怒,将罪恶累累的蚩尤进行肢解的,蚩尤的血又是怎样进盐池的(传说卤水发红,是蚩尤的血变的)。人类对盐池里的盐,又是怎样的珍爱有加,容不得丝毫的破坏和浪费。黄帝经天纬地,作为天下部族的盟主,对盐池与盐又是怎样的高度重视,怎样让办事公正的大臣去管理盐池的。仓颉看到每个人不论贫富公平领盐的情景,体会每家珍藏盐的不同心情,一切外在、内在的、自然的各种因素,——与他的心灵发生碰撞,无不给他以启示,增加他要把这“盐”字造出来的信心。

一连串的思索,盐字的字形在仓颉头脑中产生了,他把它认真地写了出来,感觉非常满意,便把这个字带给黄帝看。

黄帝看到这个“鹽”字,龙颜大悦。盐是德高望重的大臣掌管的,左上边指的就是大臣气宇不凡。盐必须每个有口都有,右边的人口呼之欲出,人都把盐放于器皿中珍惜而用。黄帝要的字就是这个。

黄帝肯定这个字,人类认同这个字,这个字也对得起人类,特别是我们的中华民族。各期代延续下来,无不是让德高望重的大臣来管理。

其二,有感于宿沙煮海说。

相传,宿沙氏煮聘书五彩缤纷的海盐后,炎帝带着宿沙氏去拜见黄帝,宴席中,炎帝和宿沙氏献出海盐用于调味,其结果,调出的味比黄帝拥有的盐池自然生成的苦盐味道鲜美。

黄帝一打听,知道是炎帝的大臣宿沙氏带领部落人用器皿煮海水的结果。于是,黄帝命仓颉造盐字。仓颉结合宿沙氏煮盐经过及身为炎帝之臣等多重含义,就造出了“鹽”字。古字盐字由“臣”、“人”、“卤”、“皿”四个部分组成。“臣”代表宿沙氏是炎帝的大臣;“人”、“卤”代表盐是由人在监视卤水煎盐,“皿”则说明煮盐所使用的器具。

这些只是神话传说,可在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找不到“盐”字,但却有与它密切相关的“卤”字。盐为一种有咸味之物质。盐之最早解释,是许慎《说文》:“盐,咸也,从卤咸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为:“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意思是说:盐就是卤,自然形成的称为“卤”,经过人力加工的就称为“盐”。左树珍原盐为:“於字从卤,卤从西省,下象盐形;卤字四点,实象盐粒,从西省者,卤出西方,所谓合体象形也。盐下从皿,皿为食用之具,则是合体而兼会意矣。”现代各种辞书,对盐之注释《辞源》为:“食品中咸味之原料。”《辞海》与《中文大辞典》均释为:“咸也。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按盐色灰白,味咸,因常供食用,故亦特称食盐。”《曲礼》云:“盐曰咸鹾。”郑玄《曲礼》注:“大咸曰鹾,今河东语。河内谓之鹾,沛人言若卢。”见《说文》王均释例:“鹾当为盐之别名”。

英国人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对“卤”字有一种解释,认为那是一种自然蒸发咸水的盐池的“鸟瞰图”。我国的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犹如“山”字是山的形象素描,甲骨文、金文中的“卤”字则是引卤至盐池的象形素描。

由此看来,“卤”和“盐”最早的时候指的是同一种物质。从自然形成的“卤”到人力加工的“盐”,反映了盐的开发生产的过程。

语言早于文字。殷商甲骨文、金文中的“卤”字,说明对天然盐的开发利用,最迟在商代就已存在了。

据文字记载,中国在距今6000年以前已利用海水制盐,4000多年前已生产湖盐,2000多年前已凿井汲取地下天然卤水制盐。

在古代盐字中写法上是很有讲究的。盐字分为三部分;下部象征制盐的工具,上部左边表示王权之下的官僚,上部右边则是制盐的卤水。这个字较具有甲骨文的特征。且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古代政权对盐的垄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