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里缺少了盐会怎样?-j9九游会登录入口

盐业史话

在我们的生活里缺少了盐会怎样?
发布时间:2012-02-11发布者:大连盐化栏目:盐史趣谈

发布时间:2012-02-11|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在我们的生活里缺少了盐会怎样?

摘自《晚报西部》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早期部落的形成、古代科技发明、环境变迁、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也密切相关。食盐在国计民生中占着独特的地位,它与冶铁一起,构成了古代中国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

     有研究者认为,盐业的生产和贸易在世界各主要文化区的政治史、社会史和经济史上都曾扮演了重要角色。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通过海水泄漏。一时间,核污染阴影笼罩全球。从3月16日时间里,国内很多地方纷纷闹起盐慌。在政府的强力保障下,盐慌事件发生后不到72小时,中国的盐市已趋于平静。

现在来看,迅疾而来的盐慌更像是一场闹剧。本期《晚报西部》将带您了解中国的盐矿资源,了解中国古代盐业的发展历程,走进那些神秘的盐池故里,去探寻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夏商周以前的记忆

    盐几乎存在于地球上的任何角落。但是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前的运输条件及传统开采技术的情况下,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同样容易地获取食盐。海水虽然给我们提供了几乎取之不尽的盐,但海盐的提炼也需要诸多工序。在这种情况下,在世界各地,凡是那些能够在靠近地表获取盐的地方,如盐湖或者盐泉,在经济方面都占有相当优势。

     在中国古代史书中,关于盐的记载有很多。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咸而不减的论述和记载。

     自古以来,盐在中国政治领域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盐业也始终被历朝历代当做国家专卖的产业来管理和运行。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就已出现盐人的官职。

      盐在中国远古时代就被当做调味品。《尚书·说命》就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说明在商代人们就已经知道用盐做调味品,用来配制美味的羹汤。据《尚书·禹贡》记载,青州厥贡盐絺,说明在夏朝就有给奴隶主国家的盐。当时这种盐主要是用来做调味品用的,因为数量少所以很珍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盐是被当做贡物来上缴的。研究者据此考证后认为,中国关于食用盐的最早记载时间,可以溯推至夏代以前。

     到了周代,人们已经把咸味作为五味(酸、苦、辛、咸、甘)之一,并用于医治疾病。在《周礼·天官冢宰》中就有以咸养脉的记载,这是周代人对盐的医疗功用的新认识。

海水煮盐的传说

     古人将天然盐称之为卤,人工的则称之为盐。据专家介绍,食盐的种类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和砂石盐六种。中国海盐产量比重最大,占到了八成。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日盐。古代人工最早采制的盐,可能是海盐。传说黄帝之臣宿沙氏发明了煮海之法,所以海盐产区都奉他为制盐始祖神。宋代罗泌《路史》载:今安邑山西夏县东南十里有盐宗庙,……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这表明宿沙氏不仅作为古代盐业的行业神被崇拜,而且还在各地建有奉祭的庙宇。

     研究者认为,宿沙氏可能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实际上用海水煮盐的方法,最早是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创造出来的。在长期的实践后,宿沙氏将煮盐的方法提升推广,宿沙氏才被后人推崇为盐宗。

     其实在中国古代,作为盐神被人们所崇拜的,远不止宿沙氏一人。据有关专家考证,古代仅中原地区被作为盐神的崇拜偶像,就有数十位之多。古代盐业出现如此庞大的盐神群体,与广大产盐区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有明显的联系。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盐的成因也早有探索,并有先识之见,认为盐的生成与水气有很大关系:水曰润下,润下作咸。这是对湖盐生成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湖盐又称池盐,内陆的盐湖(池),由于受干燥气候影响,能够自然生成结晶体状的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东盐池(亦称解池,今山西省运城县南、中条山北麓一带),就是借助风和太阳的蒸发作用,自然生成食盐,历史上称为解盐、潞盐或河东盐。

明朝时盐业的发展

     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上,明朝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

     据史料记载,明代池盐主要是西北地区盐湖所产的盐,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在山西,除解州、安邑的河东大盐池外,女盐池和六小盐池也是当时重要的盐池。女盐池系硝盐池,在解州大盐池以西约2.5公里的地方,广袤三十里,《水经注》所谓女盐泽是也。六小盐池则在女盐池西北约1.5公里的地方,它由永小、金井、贾瓦、夹凹、苏老、熨斗6个小盐池组成,其池最大者,水面不过亩,盐自凝牟

     山西南部的盐池,是中国最古老的产盐区之一,有三四千年的生产历史。

    《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故事说:早在远古的黄帝时代,中国人已经开始在这里开采池盐。

     到了春秋时期,《左传》中已经有了开采山西南部池盐的确切记载。汉代时,曾在全国二十郡设盐官三十名,而管理这片盐池的官员为全国盐官之首。由此也可以看出盐池的历史不但古老,而且在统治者的心目中,地位也十分重要。

     明朝时海盐生产在整个盐业体系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据记载,明代海盐资源分布在全国10省250个市、县,供给范围广阔,是一种跨区域性行销的盐种。明代海盐的生产中,晒盐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盐业生产力大大提高,盐产量不断提高。

     在池盐和海盐技术不断改进的同时,明朝井盐钻井工艺出现了明显的突破。这种突破主要表现在凿井的程序化、固井技术的提高和治井技术的初步发展这三个方面。国内有关专家指出:明代井盐钻井工艺的突破,对井盐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宋代卓筒井工艺,而且为清代井盐钻井工艺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既发展了钻井工艺技术,又促进了地下资源的开发和四川盐业生产的发展。

盐文化与盐工的心酸

     中国历史上,盐业有着浓重的文化色彩,中国盐业的发展在历史上同样有着曲折、起伏的过程。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继承了西汉以来的盐铁专卖,由国家对盐业实行垄断性经营。明朝初期洪武年间,为了解决北边驻军军饷不足的问题,明朝效仿宋朝的做法,制定了召商输粮而与之盐的政策,即开中制,允许私人用粮草换取盐引(又称盐钞,是一种取盐的凭证,可以作为代币流通),从事盐业贸易。具体的办法是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境粮仓,政府收到粮食向商人发放贩运食盐的盐引,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销区去销售,获取利润。

     有研究者更是认为:盐还是中国最古老的商品。古时在春秋时候管子说十口之家,十人食盐。五口之家,五人食盐。无盐尔,饿死而肿。

     在盐业暴利的背后,充满了盐工的辛酸和血泪。

     盐工,在历史上还有一些别的称呼,如:盐丁、盐民、灶户、灶民等。据史料记载,井盐生产中最苦最累的活,都是役使罪犯担当;在海滨终日熬波煮盐的盐民,也多是朝廷流放的犯人,海边煮盐者均入灶籍,世代因袭。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是最被人看不起的人群。

     关于盐工艰辛生活的状况,在清代《如皋县志》有着较为细致的描述:晓露未唏,忍饥登场,刮泥汲海,伛偻如猪。此淋卤之苦也。暑日流金,海水如沸,煎煮烧灼,垢面变形。此煎办之苦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