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说历史(二)为盐而战的民族(2)-j9九游会登录入口

盐业史话

咸说历史(二)为盐而战的民族(2)
发布时间:2014-12-25发布者:大连盐化栏目:盐史趣谈

发布时间:2014-12-25|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咸说历史(二)为盐而战的民族2

  据一部记载上古时期各种传说的古代文献《世本》记载,大约在商代中期,巴人的一支迁徙到今天湖北宜昌长阳县的清江一带,这里也有盐泉。但是这些盐泉被一个母系部落控制着,部落首领是一位美丽的盐水女神。当时巴人有一位非常强壮的首领,被称为廪君。盐水女神对他一往情深,还主动提出与他分享盐泉所带来的财富。但是,这位巴人的首领却乘女神不备将她射杀,一举夺取了清江地区的盐泉。
  从此以后,巴人以盐为经济支柱,通过与邻近部落的贸易,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已十分强大。大约在商代晚期,巴人征服了其他几个弱小部落,并迫不及待地向西扩张地盘。
  他们越过巫山山脉,重返三峡地区,逐步占领了奉节、云阳、忠县,以及黔中地区的彭水郁山一带。这里都是三峡地区盐泉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巴人在此建立了大型的制盐基地。
    在本片开头,我们曾提到重庆忠县中坝遗址里出土的大量陶器。实际上,它们都是为制盐而准备的。
  由于三峡大坝的建成,库区水位抬升,目前中坝遗址已被滔滔江水淹没。但是在离中坝遗址不远的地方,现在还能看到一处古代制盐的遗址——涂井。涂井也在一处峡谷之中,井里至今还流淌着盐水。在盐井旁边,有一口大大的盐灶,时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里还在用大铁锅熬煮的方式生产食盐。而在巴人所处的商周时期,那时的巴人只能生产青铜器,还没有铁。由于生产青铜器所需的原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所以一般只用它制造武器和祭祀用品,而不可能大规模地用作制盐工具。
  这两种陶器的用处是各不相同的。羊角尖底杯里盛着经过浓缩处理的盐水,浓度已经很高了。当时的盐灶可能跟现在很不一样,估计是一个长长的灶台,灶台上面有很多圆洞,每一个圆洞里插一个装满盐水的羊角尖底杯。经过高温熬煮之后,盐就出来了。但是,它在杯子里结晶,与杯子紧紧地板结在一起,很难把它分离出来。怎么办,很简单,把陶土做的杯子敲掉就行了。巴人为什么要生产那么多的陶杯子?就是用量太大。花边寰底罐也一样,既可以用它来直接熬煮盐,也可以用它来储存盐。用的时候敲碎罐子就行了。
  那么,为什么这里生产的盐不是一颗颗的,而是这种大盐坨子呢?
  这是因为三峡地区的盐泉里面含有很多杂质,其中石膏的成份很多。在当时,巴人既不懂得要去除盐水里的杂质,也不知道如何去除。因此在食盐结晶的时候,盐水中的石膏也一起结晶。另外,像这种大火熬煮的简单工艺,也会将陶器底部的盐熬糊,像锅巴一样。所以,最后出来的食盐就会与板结性很强的石膏紧紧地粘在一起。南方人把这种状态叫做巴在一起。今天汉语中的巴结、锅巴等词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巴人生产的盐就被西南地区的人们称为盐巴
  巴人的字,据我们推测,很可能也与盐巴字有关。
  用惯了颗粒状的食盐之后,今天的人们可能不会知道,古代这种盐坨子是如何使用的?
  在云南和贵州的某些地方,那里的人们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用盐方式。他们的某些蔬菜是白水煮熟的,不放盐。在吃饭的时候从大块盐巴上面敲下来一小块,放在火上烧红。然后把它放进乘有花椒、生姜、辣椒末和水的小碗里。等盐巴化开之后,大家就用它蘸菜吃。当地人把这个东西叫做蘸水
  那么古人也是这样吃盐的吗?让历史学家们去研究吧。

但是,巴人可能没有太多的闲情逸致去研究饮食文化,因为有太多的民族时刻准备夺取他们掌控的盐泉资源。
  从今天发掘出来的巴人墓葬中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男人几乎都是战士,就像古希腊时期的斯巴达人一样。由于铜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巴人在作战时几乎不穿任何的铠甲,大量使用这种短剑,这与使用长剑的秦国军队不一样,但同古罗马军队很相似。使用短剑作战更加考验一个军人的胆量和作战能力,它要求巴人的战士勇猛地冲入敌阵,在与敌人贴身格斗时发挥短兵器的优势。所以,长期的战争使巴人变得极其勇猛善战。

商代末年,巴人与众多其他民族一起参加了讨伐商纣王的战争。巴人的善战使中原的诸侯们大开眼界。
  进入春秋时期后,巴人的势力进一步扩张。他们首先与正在崛起的楚国一起进攻位于河南南阳的申国,灭掉申国后,巴人居然马上进攻楚国,在楚国的首都、今天湖北荆州市附近一举将楚军击败。几十年后,如狼似虎的巴人军队又与楚国和秦国一起,联合进攻庸国。当时庸国地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重庆东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几个月以后,庸国灭亡被瓜分,巴人收获最大,他们分得了庸国出产食盐的主要区域——巫溪、巫山和奉节。这里曾经是巴人先祖居住过的地方。
  从巫溪到巫山的大宁河是一片典型的峡谷地形,它山势陡峭、风光秀丽。在峡谷两岸的悬崖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方孔石洞。这是建于西汉时期、为了运盐的栈道遗址。实际上早在战国时期,巴人就曾经在此开凿栈道。在他们重新夺取巫溪盐泉之前,巫溪出产的食盐只能用两种方式运往外地:一个就是在两岸的崇山峻岭中沿着羊肠小道,靠人力背运。这种方式既危险,效率也极低。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大宁河用小船运输。但是,这里的航运条件却非常不稳定。夏季山洪暴发,河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小船根本不敢航行。冬季降雨稀少,河水水位下降,变成一条险滩重重的溪流,也无法行船。所以,为了保证巫溪出产的食盐大量、及时地外地,国力强盛的巴人就在两岸的悬崖上修造了长长的栈道。水位正常时,巴人在栈道上可以像拉纤一样拉着运盐的木船逆流而上,抵达陕西南部的秦国和湖北西北部的楚国。洪水和枯水季节,巴人可以在栈道上用骡马驮运食盐,既提高了效率,又安全可靠。
  从巫溪沿着大宁河顺流而下,可以到达长江边的巫山。后来,巴人有开凿了专门输送盐水的专用栈道,这在世界盐业史上可谓一大奇迹。他们把本地出产的粗大楠竹去除里面的竹节,并一根根地串联起来,成为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管道,巴人把它放置在专门开凿的栈道上,将巫溪的盐水输送到下游的巫山。在这里盐水被敖制成盐巴,然后顺长江而下抵达楚国的腹地江汉平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