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淮盐成功自嬗(之二)-j9九游会登录入口

盐业史话

晚清淮盐成功自嬗(之二)
发布时间:2015-09-21发布者:大连盐化栏目:盐史趣谈

发布时间:2015-09-21|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晚清淮盐成功自嬗(之二)

----兼论淮北盐区清末民初的发展

文章来源:连云港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淮北崛起成于规模和技术之双助

一些历史事件发生都有预兆性。两淮盐中,淮南盐最早见诸于《史记.·货殖列传》,说两千多年前西汉初时,吴王刘濞在淮南等地煮海为盐。而恰在两淮盐最鼎盛的清乾隆朝二十八年(1764),两淮盐运司三分司之一的淮安分司北移海州称海州分司(驻海州板浦镇)。虽然雍乾嘉三朝近百年中早为淮盐衰败埋下了潜因,但终究是在100年后的光绪朝末期才致淮南盐一蹶不振的。可兴叹的是淮盐生命力是贯穿在淮盐几千年的运程中的。林振翰《淮盐纪要》说:清末淮南通泰11场专销鄂、??西、皖四岸及本省食岸,而其产不敷销,于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由两江总督端方拨借库银,令淮北垣(场)商在丰乐镇(今灌云县洋桥镇)西增铺盐滩40份,名济南盐场,场治板浦,以产之盐接济淮南所欠盐量(后该盐滩废弃)。据《江苏省志·盐业志》,其后几年,淮北盐区兴起铺设新盐滩热潮。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民国三年(1914)7年间,淮北又新建设145条圩子,新建盐滩1160份,先后成立大德、大阜、大有晋、大源、公济、裕通、庆日新7个制盐公司,定名为济南盐场。其时淮北另三场中正、板浦、临兴各有盐滩659、698、597份,四场合计3114份。济南盐场建成达产后,年产盐13.54万吨,超过淮南盐区咸丰八年(1858)的产量(12万吨),更超过宣统年间的淮南产量(10万吨),以其一场产量而居淮北总产量7成以上,号称“淮北第一巨擘”。

在淮北不断建新圩铺新滩同时,淮南盐区也在努力克服困难,维持煎盐生产。但其时淮北淮南的盐产量比例位置已彻底颠覆。《淮盐纪要》载:民国十一年至十五年(1922——1926),淮南五年平均年产盐988562担(49428.1吨),淮北则达7827853担(391392.65吨)。《中国盐政史》载: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931——1935),淮南五年平均年产盐1191000担(59550吨),淮北则达8495000担(424750吨)。其中民国二十二年(1933)淮北年产盐900万担(450000吨),占全国盐量18%,淮南年产盐150万担(75000吨),占全国盐量3%。是时,两淮盐运司已于两年前由扬州移驻淮北(今之灌云县板浦镇),扬州改设淮南运副,专事淮南盐务。此亦标示出两淮盐区北重南轻。

济南盐场的建成并达产,可以说是淮北盐区清末民初的一个大事件,犹如一匹黑马在云台山下的黄海之滨冲出,一个亮相就使减产的淮盐重新振奋了起来。由于完全是商人投资建成,运作模式是仿资本主义式的雇佣劳动制,管理方式相对先进,效率较高,不仅反映在产量上一个济南场完全替代了整个淮南盐区,其工本也是远低于淮南盐区的。《中国盐业史》统计资料示出:1929年两淮除济南场外,淮北晒盐成本为每担0.338元,淮南煎盐成本每担在1——2元之间,晒盐区偏高的济南场每担1.535元,亦低于淮南平均成本。到1935年,全淮北平均每担成本0.4元,淮南仍因离海远、卤气淡耗时耗工耗柴,担盐成本居高不下。此外,据《中国实业志》,民国期间淮北圩盐氯化钠含纯89.29%、水份6.1%、夹杂物4.61%,淮南盐则分别为87.9%、6.73%、5.37%,淮北盐质明显高于淮南。

在淮南一以贯之煎式产盐而趋萎缩时,淮北一以贯之晒式产盐,且因济南场的建成生产规模扩大产量猛增,又因仿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较先进的管理方式,使淮北盐得力于规模与技术的两相助力,犹如腾飞之双翼,在国家盐策发生变化时能从容应对。据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1卷,民国三年(1914)取消了淮北票权,从而开放了淮北票盐皖、豫引地及行销淮盐的安徽宿、涡2县。民国四年(1915)开放了淮鲁并销的山东临沂6岸。民国五年(1916)开放了淮北近场5岸(江苏省沐阳、涟水、东海、干于、灌云)及徐淮6岸(包括江苏淮安府属之山阳、清河、桃源、与徐州府属之宿迁、睢宁、邳州)。这种改革还是比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高质量、低成本食盐可以在竞争中处优,也使吃盐人减少吃盐支出。如此,理所当然地也促进了晒式低成本的淮北盐的发展,同时促成了煎式高成本的淮南盐的进一步减量萎缩,而使整个淮盐重心加速北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