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3000年前煮盐工艺之谜(二)-j9九游会登录入口

盐业史话

破解3000年前煮盐工艺之谜(二)
发布时间:2016-03-07发布者:大连盐化栏目:盐史趣谈

发布时间:2016-03-07|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破解3000年前煮盐工艺之谜(二)

文章来源:人民网-大众日报

 

 

“晒盐”与“煮盐”的论争
    尽管大荒北央的发掘为山东北部盐业遗址是煮盐遗址提供了大量证据,但由于发掘的面积小,没有发现盐灶,很多学者坚持盔形器是用来晒盐的想法。他们认为,圆底的盔形器利于插到海滩里,涨潮的时候自动把陶器里灌满海水,退潮的时候自动蒸发,自然而然就制成了盐。
    在威海海边长大的王青认为,这个设想缺乏生活经验。就是说,海水的来回摆动会把陶器里灌满沙子,根本无法晒盐。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王青查阅了《管子》、《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熬波图》等记载海盐生产工艺的书籍,最早的《管子》说,东周时期齐国就在山东北部沿海煮盐,其他古籍也都是这样记载的,这些都让他坚信我国古代有相当长的时间是用煎煮工艺生产海盐的。
    “还有一个证据,我们后来对盔形器进行研究,请中国科技大学对盔形器内壁上附着的白色沉淀物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碳酸钙。碳酸钙是水煮开后水垢的主要成分,大荒北央遗址显然是煮盐的遗址。”王青知道,只停留于推理不行,必须要找到盐灶才是最确凿的证据。更大规模的发掘正在酝酿。
    盐灶出土揭开煮盐真相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07年冬,王青再次为来年的带队实习选择了一个制盐的遗址。他到东营历史博物馆,王建国副馆长向他推荐了北京大学考古系2006年专项调查发现的南河崖遗址。“我们到现场去看,出土的东西仍是盔形器,不过这次工作比较方便,遗址离村子很近,直线距离有250米。”
    2008年3月,王青带了十七八个学生与东营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组成了一支近30人的考古队,奔赴南河崖遗址。与此同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和北大考古系也在寿光双王城煮盐遗址进行发掘。
    南河崖遗址发掘挖的面积比较大,有1000平方米,挖掘深度超过1米,直到出现纯净的黄沙土、没有盔形器的残片为止。这次历时3个月的发掘,他们终于找到了盐灶。
    “当时地里种的都是棉花,耕土层有20厘米左右,将耕土层清理掉之后,盐灶就露出来了,很红的一大片。”王青教授介绍,这个盐灶长十多米、宽三四米,整体成y字形,里面全是红烧土,还有很多被烧酥的盔形器,以至于无法将其移动出来。“一共挖出两个盐灶,这是一个大的,小的那个直径两三米左右,里面也有很多红烧土。”
    凭什么认定这就是盐灶呢?王青教授解释说,假如说它是烧陶器的陶窑,从形状上看是不符合的,而且它应该把陶器烧得刚好,而不会像这个盐灶这样把盔形器烧酥了。陶窑还有一个特点是会出“窑汗”(因高温将土壤中的金属元素熔化凝结成汗滴一样),但这里也没有。从这样几个特点来看,应该是煮盐的盐灶。
    在南河崖遗址,他们还发现了一些更大面积用草木灰铺成的摊场。根据文献记载,古代煮盐晒盐,为了提纯卤水,使卤水里的含盐量更高一些,就把卤水泼到草木灰摊场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卤水蒸发结成盐花,把盐花收起来溶解之后再拿到陶器里煮,就产出了食盐。“草木灰在这样的遗址里出土,跟文献里记载的刚好能对上,所以我们就更加肯定这就是煮盐的遗址。”
    王青教授说,大量出土的盔形器本身也能证明它是煮盐的。第一,从盐灶里出土了盔形器。第二,盔形器本身是灰色的,而盐灶里出土的盔形器底部基本都是红色的,说明是经过火烧烤了。“盐虽然已经融化了,但在煮盐的过程中仍然会残存一些迹象。我们和山大化学院进行研究合作,对盔形器的断面进行衍射扫描,发现钠离子的含量从盔形器的内壁到外壁逐渐减少。盐已经融化掉了,钠离子为什么会渗到壁里面呢?因为钠本身是非常活跃的金属,自然界里很少能单独存在,在高温情况下反应更快,渗透力很强。这个检测说明盔形器是煮盐的,不是煮开水的,水中的钠含量没有这么高。”
    文蛤贝壳印证秋冬煮盐说
    根据《管子》记载,深秋到正月是煮盐的季节,开春时就不煮了。那么,考古中能否断定煮盐具有季节性呢? 
    考古队在南河崖遗址挖出了一座房子遗迹,里面有踩踏面,比较硬比较平。房子里有个直径约20厘米的小坑,坑里发现了169对文蛤,把小坑装得满满的。文蛤的壳还没有打开,说明是从海边捕捞回来后临时养在这个小坑里的,还没来得及食用。捕捞文蛤的季节显然就应该是当时煮盐的季节。
    “我们参考国外研究贝壳的生长季节和死亡季节的方法,特意购买了一套切磨贝壳的设备,把切出的贝壳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看到贝壳上类似年轮的生长纹。据此判断,文蛤死于秋冬季节。”遗址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坑,文蛤也很多,排除了发现的偶然性。古书中记载的秋冬煮盐就此找到了实物证据。
    山东北部沿海寿光大荒北央遗址、东营南河崖遗址及寿光双王城遗址都是西周前期的大型煮盐作坊遗址,它们的发掘,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发展新趋势的重要成果,解决了历史上模糊不清的海盐生产的工艺问题,弥补了文献记载贫乏的缺憾,进一步证实了海盐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从大荒北央遗址发掘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年。其间王青曾多次带学生实地调查,发现这样的盐业遗址在滨州、潍坊、东营等山东北部沿海地区非常多。但是,随着油田的开发、养殖池的发展,很多盐业遗址正在遭到破坏,而且速度很快。王青教授呼吁,尽早建立保护计划,阻止盐业遗址的继续消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