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盐种(三)-j9九游会登录入口

盐业之窗

形形色色的盐种(三)
发布时间:2019-04-17发布者:大连盐化栏目:盐与生活

发布时间:2019-04-17|发布者: 大连盐化集团|栏目:

      (2)晒盐  每年时逢潮涨,用戽斗或水车引海水人蒸发池,经过晾晒和浓缩,晒制成盐。“有甃砖作场,以沙辅之,浇之滴卤,晒于日中,一日可以成盐,莹如水晶,谓之晒盐”。据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比较详细地记下这个工艺流程,主要分为两步流程:一制卤,二煎炼先讲制卤,有两种方法。地势较高的盐田,潮面不能完全淹没,先在地上铺一层过厚的稻麦或苇芦灰,压平;潮水至后,使柴灰吸饱了盐分。第二天退潮,扫取灰盐,准备淋卤。潮面完全可以淹没的低盐田,“先掘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草,又铺砂于席苇以上。俟潮灭顶冲过,卤气由砂渗下坑中”,再取卤水;至于淋卤的方法,是挖深、浅两个坑。在浅坑上用竹木架席,席上铺着扫来的盐灰,四周围起一个圈子,用海水冲洗盐灰,盐料中的盐分就淋入浅坑中,再引入深坑,成为卤水,以备入锅煎炼。煎炼就是将卤水放在煎盐的容器中,以燃料煎煮,析出水分,使卤水渐厚,成为固体食盐。

      我国是以产海盐为主的国家,海盐产量占全部盐产量的75%,居世界海盐产量之首。有漫长的海岸线,生产原盐历史较长,其中以长芦盐场、山东盐场、辽宁盐场、准北盐场产量最多。在我国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海南等主要海盐产区的产量占全国产盐的80%,我国海盐生产能力已达1700多万吨。

      2.井盐  是海水沉积物被地壳变动埋藏在地下的“化石盐”。早在巴蜀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自然盐泉提炼原盐,它是在地売中以液体形式存在,又通过钻井汲出盐水提炼的盐种。公元前250年,李冰为四川太守时,“又诀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在成都一带开凿盐井,揭开开采地下卤水的新篇章。首先,识水脉,凿盐井,支井架,以滑轮提取卤水,以枕筒绕山梁。当盐卤水从井中自行涌出来后,靠人挑船运再送到锅火煎熬,直至成盐粒。古时有人诗咏:“伏流滋白泉,熬波能出素。朝烟夹山峰,昏烟遮市雾。愿烟不化云,散作天浆注。帚地若成盐,和气生处处。”真是井灶成林,浮烟如云。“炉火炕铺万吨银”。据调查,自贡井盐蕴藏量为世界第一,还能开采2000年,素有“千年盐都”之美称。

      3.岩盐  多埋藏在地下300~2000米处,只有新疆阿克苏等地盐矿露出地表。它是在地壳中以结晶体存在,通过开采或钻井,灌入淡水待溶化,又提出卤水提炼的盐种。古人开凿斜井直接采出矿石,在地面化卤煎制,或者利用采出石膏后的矿峒,注水浸泡,再将峒水汲出,用锅煎制成盐。岩盐最早产于新疆、云南、西藏等地。据《水经注?江水》载:“朐忍县(今四川省云阳县)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成盐。”由此可知岩盐是通过煮制获取的。

      4.池盐  是滩晒从盐池中捞取的卤水而制成的盐种,又叫颗盐。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载:“池水深聚处,其色绿沉,土人种盐者,池傍耕地当畦陇,引清水人所耕畦中,忌浊水,参人即淤淀盐脉。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欠则水成赤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也。”池盐产地为山西历史最长,产量也丰富。

      未完待续(下期介绍精制盐、现代盐种、我国盐资源概况。)

 
网站地图